豐濱起源
豐濱鄉(阿美語:Fakong、噶瑪蘭語及撒奇萊雅語:Bakung)位於臺灣花蓮縣東部,是花蓮縣唯一全境位於海岸山脈以東的鄉鎮
由於地理位置以及經濟發展的關係,加上境內居民住家土地常受海水侵蝕,人口多已外移,為花蓮縣人口最少且唯一未滿五千人的鄉鎮
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阿美族為主,亦有噶瑪蘭族新社部落以及撒奇萊雅族磯崎部落,是阿美族最正統的傳統文化部落
於2014年分別登錄花蓮縣文化資產,其中以貓公(Fakong)部落及港口(Makotaay)部落為二大系統
豐濱鄉舊稱「貓公」,境內擁有許多原住民部落,由南到北分別有納納、大港口、貓公、新社、加路蘭等部落。
1909年,花蓮港立廳,豐濱地區劃入大港口區,由花蓮港廳直轄,大港口區轄有9個庄社。
1916年,大港口區改名為「貓公區」。
1920年,貓公區改名為「新社區」。
1937年,新社區改制為「新社庄」,屬花蓮港廳鳳林郡。
1945年12月,新社庄改名為「新社鄉」,隸屬於花蓮縣。
1946年,新社鄉改名為「豐濱鄉」。
豐濱鄉位於台灣花蓮縣東部海岸南段,北鄰壽豐鄉,東濱太平洋,西鄰鳳林鎮、光復鄉、瑞穗鄉、玉里鎮,南接台東縣長濱鄉,是花蓮縣人口最少的鄉鎮。
本鄉行政區域共劃分為五個村:
磯崎村、新社村、豐濱村、港口村、靜浦村,而豐濱鄉公所位於豐濱村中。
豐濱地處海岸山脈與太平洋之間,依山傍海,風景秀麗,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阿美族為主,亦有噶瑪蘭族部落。
傳統上以農業、漁業為主要經濟活動,近年來則大力發展觀光業。